勇立潮頭:粵港澳大灣區續寫「春天故事」

2024-05-21 15:49 收藏 打印

[摘要]「勇立潮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個詞點讚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就。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

  「勇立潮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個詞點讚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就。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國面向未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戰略性舉措,承擔着為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探路的時代重任,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注,領航掌舵: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時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先後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全新定位。

  如今,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專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灣區之首,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粵港澳大灣區勇立潮頭、破浪先行,在南海之濱續寫更多激蕩人心的「春天故事」。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

  伶仃洋上煙波浩渺,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大海之上。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並巡覽大橋。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上,總書記強調,「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在總書記關心指引下,粵港澳三地「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不斷提升,粵港澳民眾同心協力共建灣區的共識日益增強,大灣區正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交匯點」。

  基礎設施「硬聯通」穩步推進。

  「用好管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狀況。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23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游開通運營。圖為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和西人工島遙相呼應。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2018年以來,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軌道交通逐漸形成「國鐵幹線、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三級網絡,運營和在建的軌道交通里程超5400公里。

  2024年,總投資分別達460億元、130億元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均有望建成通車。屆時,6條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將進一步彌合伶仃洋、獅子洋水域,將珠江口聯「灣」成「圈」。

  如今,「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建成,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

  2023年12月15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旅遊試運營在珠海啟動。

  北上南下「雙向奔赴」,人流、資金流、物流相互交織,粵港澳大灣區日益呈現出聯通交匯新景象。

  自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以來,2023年深港口岸累計超1.6億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萬人次,最高峰突破80萬人次。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單牌車已是隨處可見。2023年,橫琴口岸入境人員超過1600萬人次,出入境車輛185萬輛次,其中澳門單牌車超過100萬輛次。

  這些數據,是粵港澳大灣區「車暢、人興、財旺」強勁活力的生動寫照。

  規則機制「軟聯通」不斷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從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從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到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逐步打通大灣區居民關切的難點堵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實現「軟聯通」。

  以金融市場為例。2021年啟動實施「跨境理財通」、債券通「南向通」,2023年實施利率「互換通」,「跨境理財通」2.0版近期落地……大灣區跨境金融産品不斷豐富、渠道不斷拓展、參與投資者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底,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試點個人投資者達6.92萬人,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金額超128億元。

  通過數據共享、「單向認可」和「雙向認可」並行、拓展延伸港澳功能等多種方式,粵港澳三地在不改變現行制度差異的前提下,打造多樣化「接口」模式,不斷深化銜接對接層次,推動「軟聯通」取得積極進展。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啟動「數字灣區」建設,發布110項「灣區標準」,108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粵港跨境通辦,「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經珠港飛」、人才簽注等政策落地實施。

  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制度之異」轉為「制度之利」,共謀聯動發展的創新機制不斷開花結果。

  內外循環「交匯點」優勢漸顯。

  2023年4月13日上午在聽取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位於珠江出海口的大灣區,既是地理意義上的「鹹淡水交界處」,也是發展意義上的雙循環「交匯點」。

  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步伐,從粵港澳三地交往交流交融起步。經過多年建設,大灣區在港澳青年到粵就業創業、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享受教育資源、「港澳藥械通」試點等方面均取得突破,融合發展共建灣區逐漸成為三地民眾共識。

  目前,超過8萬名港澳學生在廣東中小學就讀,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34.65萬人次。

  銜接港澳、接軌國際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正不斷完善,標準認證、跨境執業、通關出行等方面的卡點堵點被逐一打通。

  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的意見》和《關於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准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推動兩個平台在科技創新、服務貿易創新、跨境投融資、特色金融、醫藥和醫療器械准入等方面,積極推行首創性改革舉措。

  2024年2月1日,粵港澳三方共同公布第二批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清單在第一批25個領域110項標準基礎上新增7個領域73項標準,聚焦粵港澳三地重點民生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

  隨着「灣區標準」清單和「灣區認證」項目範圍不斷擴大,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將逐步提升、營商環境將更為優化,科技、教育、金融、貿易、航運、數據等樞紐功能將更加強大,服務中外企業全球化運營優勢將更為凸顯。

  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殷殷囑託:「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粵港澳大灣區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功不可沒。

  創新型引領型改革深入推進。

  2018年11月12日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在總書記眼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重大平台是大灣區推進改革的「急先鋒」,是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載體。

  通過在體制機制方面加快改革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在産業上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形成合作基礎,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廣州南沙新區改革成果豐碩,累計形成696項制度創新成果,發布301個制度創新案例,制度創新高地作用更加凸顯,粵港澳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在前海,從便利香港居民開立內地銀行賬戶到便利香港企業跨境投融資,從提升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化水平到適度放寬跨境投融資限制……一項項改革紮實落地、一項項制度穩步建立,僅深港通累計成交金額年均就超過10萬億元,335家金融機構入駐更展現出其強勁的市場吸引力。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五年多來,珠江兩岸、南海之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正在崛起。這片囊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的區域,已經成為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圖為2023年11月4日拍攝的珠海橫琴金融島。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在橫琴,通過「跨境通辦、一地兩注」機制,「足不出境」就能實現全流程的商事登記服務,跨境執業的專業人才也同樣如此。今年3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如期實現封關運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新政策邁出大步。

  在南沙,「灣區之心」已建立起通暢的全球通達網絡體系,跨境貿易新模式改革、「南沙離岸貿易10條」、南沙「離岸易」綜合服務平台、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標準等措施一一出台,為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不斷提速,未來這裏預計將新增20萬以上的高端人才,僅在深圳園區已實質推進和落地科研項目超過160個。

  高水平對外開放樞紐凸顯。

  2023年4月12日下午,廣汽研究院裏,面對在場的外資企業代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邀請飽含熱情:「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今後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極之一。歡迎你們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到中國來,投資創業,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

  開放是灣區與生俱來的基因。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對外開放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南沙港集裝箱碼頭,一艘艘萬噸級遠洋貨輪進進出出。自「一港通」2020年推出以來,南沙已開通19條相關線路,形成了以南沙港為樞紐港,多個珠江內河碼頭和貴陽、株洲、衡陽多個內地鐵路陸港為支線港的港口群。

  2023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達成投資貿易項目859個,總金額2.24萬億元。加上2022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的2.5萬億元投資,僅這兩屆全球招商大會就吸引了近5萬億元投資。

  2024年新春開工首日,埃克森美孚在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現場宣布,在大亞灣石化區建設的惠州乙烯一期項目投資已超過310億元人民幣,今年該項目還將再投資100億元,並進行裝置調試、試運行,準備年底開始投産。

  當前,大灣區呈現出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深度參與世界經濟的積極面貌,世界知名企業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多點開花。

  2021年12月11日,習近平主席向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産業發展。

  經過多年合作建設,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和南沙科學城為主要承載區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起步成勢,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作為結合點,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作為主骨架,粵港澳三地創新資源高效集聚。

  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並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人類細胞譜係、冷泉生態系統、先進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鵬城雲腦Ⅱ穩定運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基本完成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落戶大灣區,初步構建起支撐信息、生物、材料等領域科研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以及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實驗室平台,共同組成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

  通過建設新型儲能等5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納米智造、生物製造等3家國家産業創新中心,以産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的技術創新平台體系不斷完善,粵港澳三地科學家在「家門口」即可開展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截至2024年初,「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被世界知識産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目前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潮涌灣區,千帆競發。

  2023年,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邁過11萬億元門檻,香港本地生産總值止跌反彈3.2%,澳門經濟同比實質增長80%以上。

  世界級城市群崛起之勢不可阻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進入提速換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着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着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着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探索前行,努力建設更具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國際一流灣區。

  奏響協調發展曲。

  「軟硬聯通一起抓」。加快打通「堵點」,探索更多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實現方式。

  新的一年,廣東正加快推進「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做好廣珠澳高鐵前期工作,加快皇崗、沙頭角等口岸重建和改擴建,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同時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優化完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穩妥推進「粵車南下」。

  「合作龍頭舞起來」。以産業科技合作為重點,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對大灣區建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橫琴實現全島封關運作,加快推進澳門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澳門機動車「一檢兩認」、橫琴跨境資金「電子圍網」建設等工作;前海實施「全球服務商計劃」,強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南沙加快先行啟動區建設,制訂南沙金融改革開放方案,開展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河套強化「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統籌開發利用,開展科研資金跨境流動監管和便利化改革,推動出入境「白名單」、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地實施。

  「全省一盤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高質量推進,既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也讓追趕者發揮後發優勢,「短板變成潛力板」。

  2023年12月20日,廣東發布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目標直指形成區域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從大灣區腹地到粵東西北,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極點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珠三角地區創新發展、提升能級,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融珠入灣、聚勢騰飛,優勢互補、協作共贏的區域布局正有力構建。

  勾勒生態綠美圖。

  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完善「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實行生態環境「同保共享」模式,建立合作小組等長效機制,就三地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熱點問題開展協同對接。

  從系統推進珠江流域水資源、污廢水處理、涉水項目管理等工作,到實施粵港澳三地空氣治理污染聯防聯控,再到強化粵港澳三地危險廢物協同處置能力、積極推動粵港澳三地土壤治理與修復的技術交流合作……大灣區全方位、一體化推進水、大氣、危廢、土壤等要素治理,粵港澳生態環境同保護共治理的格局逐步形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綠色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全域污染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廣東全省累計建成碧道6278公里,累計開放城市綠地5.4萬畝,「美麗灣區」建設成效初顯。

  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的目標要求,粵港澳正推動建立更加緊密務實的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聚焦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海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固體廢物協同處置等重點領域,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聯合發布大灣區空氣質量健康指數,探索提出生態環境保護「灣區標準」清單。

  在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有力推動下,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城市之間「互相奔赴」密集涌現,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圖為2023年11月4日,在「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2023」上,一名求職者瀏覽華潤公司的招聘信息。 新華社記者 陳鐸/攝

  共建優質生活圈。

  一個長治久安的現代化大灣區、一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粵港澳三地發展所需、民生所盼。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內,青年創業者暢聊行業風口,技術人員觀察試驗進展,業務骨幹溝通産品研發動態。為給青年們搭建優質暢通的創新創業環境,前海夢工場僅2023年就開展系列港澳青年交流及産業服務活動超200場,服務港澳青年超4900人次,越來越多港澳青年到此弄潮逐夢。

  從2020年橫琴口岸開通新旅檢區域,「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秒級通關」開始應用,到2024年3月「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通關不斷便利化讓更多澳門居民選擇到橫琴就業和生活。截至2023年底,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就業居住的澳門居民數量達1.15萬人,同比增長超70%;其中,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超5000人,同比增長近3倍。

  在珠海漫步情侶路,去澳門大三巴吃蛋撻,到香港維多利亞港看煙花……2024年春節期間,港珠澳大橋「一橋連三地」優勢疊加港澳豐富文旅活動資源,持續帶動口岸跨境旅遊熱度,內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計約252萬人次,港澳居民來內地約249萬人次,港珠澳大橋口岸出入境客流、車流屢創新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公共服務融通共享,促進粵港澳民生融合,三地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將不斷提升。

  可以期待,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其他灣區的一般形態,而且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人一到大灣區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氣息。

  展望未來,粵港澳定能攜手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

版權聲明:凡本網站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盈途置業|珠海本地信譽良好的地產代理公司|免費豪華專車接送睇樓|一對一專業服務|珠海樓盤|中山樓盤"。違反上述聲明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作品,其言論觀點和真實性都與本站無關。

置業推薦
服務熱線+852 6767 0201